常德日報記者 曾妮
作為一名記者,我曾體驗過形形色色的職業(yè),但今天,我選擇了一個一直不敢輕易觸碰的角色——養(yǎng)老院護理員。清晨6點,我穿上藍色的護理服,戴上手套和口罩,跟隨護理員楊姐,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90多歲的陳爺爺處于半失智失能狀態(tài),我們的第一項任務(wù)是為他洗漱。打來溫水,楊姐教我如何從內(nèi)眼角開始擦拭,毛巾的一個角只能擦拭一只眼睛,以保證衛(wèi)生。原來,即便是看似簡單的洗臉,背后也有如此嚴(yán)格的規(guī)定。
每天為臥床的老人翻身、清潔是保證老人皮膚不潰爛、預(yù)防褥瘡的關(guān)鍵。為爺爺更換尿不濕時,我站在床邊,遲疑了。楊姐看出了我的尷尬,輕聲鼓勵我:“老人啊,你就得當(dāng)他們是孩子,別去想性別?!蔽疑钗豢跉猓澏吨氖直孔镜貫槔先瞬潦脷埩舻哪蛞?,隔著口罩也能聞到的味道和視覺上的不適,讓我的胃一陣陣翻江倒海。轉(zhuǎn)過身去,我止不住地干嘔起來。楊姐卻神色如常,動作嫻熟地處理完一切。她的從容讓我感到慚愧,也讓我意識到,這份工作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挑戰(zhàn),更是心理上的考驗。
擦洗完身體,楊姐要我試著把140來斤的陳爺爺抱到輪椅上,我使出了全身力氣,也沒有讓老人動彈半分,楊姐卻駕輕就熟地將爺爺抱起。她告訴我,護理工作不能靠蠻力,得講究技巧——雙腿岔開,重心站穩(wěn),才能借力而不傷到自己。看著她小小的身軀里蘊藏的巨大力量,我不禁感嘆,這份力量并非天生,而是在日復(fù)一日的磨礪中積累而成。
給陳爺爺刷牙時,他乖乖地張開嘴,配合著我的動作。我仔細地刷著他僅剩的四顆牙齒,心里涌起一陣酸楚。衰老,竟是如此無情。曾經(jīng)能自理的生活,如今卻連最基本的刷牙都需要他人幫助。生命的脆弱與無奈,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沉重。
第二位護理對象,是詹奶奶,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驗,我逐漸得心應(yīng)手起來。給奶奶穿衣、扶奶奶起來似乎不在話下,然而,當(dāng)楊姐讓我守著奶奶上廁所并為她擦屁股時,我再次陷入了掙扎。
我硬著頭皮按她吩咐去做,卻不自覺地屏住呼吸。一回頭,看到奶奶不好意思的眼神,我忽然意識到,她只是身體失能,神志依然清醒。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復(fù)雜情感——衰老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痛苦,還有精神上的折磨。為了緩解尷尬,我只好笑著說:“奶奶,你長得真像我外婆?!?/p>
看到奶奶亂糟糟的頭發(fā),我主動拿起梳子為她梳理,奶奶開心地告訴我,自己是自然卷,年輕時可省了不少燙發(fā)的錢??此α耍倚睦镆才?,仿佛看到了她年輕時的模樣,歲月雖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跡,卻沒有磨滅她對生活的熱愛。
喂飯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楊姐端來湯圓和雞蛋,叮囑我將雞蛋弄碎,拌著湯喂給老人,以免噎到。我一勺一勺地喂,老人一點點地咀嚼、吞咽,時間仿佛被拉得無限漫長。楊姐輕聲提醒我:“對待老人,除了細心,還得有足夠的耐心?!彼恼Z氣平靜而堅定,似乎早已習(xí)慣了這樣的節(jié)奏。
喂完飯已是上午9點多,楊姐這才抽出時間吃早餐。想到那些揮之不去的味道,我一口也吃不下,她卻大口大口地扒拉著碗里的饅頭,仿佛什么都沒發(fā)生。我勸她慢點吃,她卻笑著說:“慢不得,一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忍不住問楊姐,這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她平靜地回答:“一開始我也不習(xí)慣,更不理解為什么有人把家人送來養(yǎng)老院。后來才明白,照顧失智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專業(yè)知識,很多人是不得已才做出這樣的選擇。我理解他們,也希望為他們多分擔(dān)一些。”
我本以為,護理員的工作僅限于清潔和喂飯,但楊姐說,她們還需要掌握一些醫(yī)學(xué)護理知識,比如按摩、康復(fù)訓(xùn)練、量血壓,都是日常工作。
吃完早餐,楊姐帶我去了活動室。她告訴我,有些老人來養(yǎng)老院,圖的就是一個老有所樂的環(huán)境。除了身體健康,精神生活同樣重要??粗先藗儼殡S著音樂揮舞雙手,歡樂的氣氛讓我忍不住加入其中。但沒過多久,楊姐就把我叫了出去,因為接下來的工作更加繁瑣,她沒有時間再帶我,要我跟在她后面有樣學(xué)樣。
一天的時間里,我跟著楊姐給餐具消毒、打掃衛(wèi)生、幫老人量血壓、剪指甲、剃胡須、做康復(fù)訓(xùn)練。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了80多歲仍熱衷炒股的梁爺爺,他談起股票時神采飛揚,仿佛回到了年輕時的輝煌歲月;另外一位滿頭白發(fā)卻步履矯健的劉爺爺,自豪地拿出自己的大學(xué)畢業(yè)證書和在國防科大任教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意氣風(fēng)發(fā);而每天讀書看報的沈奶奶,聊天時卻調(diào)皮地和我開玩笑,說自己不識字。
時間在忙碌中過得格外快,停下來休息時,我才發(fā)覺自己累得腰酸背痛。看著楊姐和其他護理員忙碌的身影,看著老人們蹣跚的步履,我忽然明白,這平凡又不平凡的崗位,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和責(zé)任。他們的付出不僅關(guān)乎每一位老人的晚年幸福,更是社會文明與溫度的體現(xiàn)。他們的不易,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記者手記】
守護“夕陽”
常德日報記者 曾妮
今天,我不再是拿著話筒、記錄世間萬象的記者,而是一名普通的養(yǎng)老院護理員。當(dāng)我換上藍色的護理服,戴上口罩和手套,我感受到的不僅是責(zé)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專業(yè)的護理與陪伴。而作為養(yǎng)老院護理員,他們用愛心和耐心守護著“夕陽”,不僅要承受身體的疲憊,更要克服心理上的層層障礙,他們每一次為老人做清潔、每一次耐心地喂飯,背后都是日復(fù)一日的堅持與付出。
我只體驗了短短的一天,但這一天的體驗,艱難程度遠超我想象。盡管事先做了諸多心理建設(shè),實際面對時,我依舊被強烈的沖擊感包圍著。工作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生而為人,不管曾經(jīng)擁有什么,到最后都會殊途同歸,隨著衰老失去的,不僅是健康的體魄與敏捷的思維,或許還有尊嚴(yán)。
養(yǎng)老院雖然干干凈凈,不愁吃穿,不缺人照顧,也不缺生活氣息。但唯一缺的,是家人的陪伴。
每個人都會老去,養(yǎng)老院不是終點站,而是換乘站臺。愿每一位老人,都能順利換乘到溫暖與安心的晚年之旅。也愿我們都能被溫柔以待。愿夕陽更暖,晚霞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