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類資質新聞網(wǎng)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古風遺韻綻芳華——臨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紀實
時間:2024-07-19
來源: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
分享到:

常德日報記者 李萌 通訊員 嚴懷林 覃劍 吳曉

浮山亙南、澧水穿北。

位于湘西北的臨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杰地靈,是楚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境內現(xiàn)存宋玉墓、申鳴城、九里楚墓群、杉龍崗稻作遺址等文化遺存。

千百年來,臨澧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以曲藝、民間文學、傳統(tǒng)技藝等為代表,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個,其中,民間文學4個、民間音樂1個、傳統(tǒng)舞蹈2個、傳統(tǒng)戲劇2個、曲藝3個、傳統(tǒng)技藝5個、傳統(tǒng)體育和競技4個、傳統(tǒng)醫(yī)藥1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近年來,臨澧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強化隊伍管理、狠抓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保護工作,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扎實推進、花繁果碩。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老非遺,正在安福大地上綻放出熠熠生輝的時代光彩。

一個人一臺戲的堅持

在臨澧縣,吳清華跟熊波濤因經常同臺演出被認為是夫妻,實際上并非如此。他們不光師承不一樣,且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略有不同。今年47歲的吳清華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鼓盆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從17歲開始登臺演出,演唱了半輩子鼓盆歌,在臨澧縣及澧水流域縣市區(qū)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鼓盆歌又名湘北大鼓,自清朝雍正年間流入臨澧縣,至今已有300年歷史。鼓盆歌始稱“孝鼓”,是為悼念亡人所進行的一種活動形式。30年前,吳清華在師父訓練教育下,進行創(chuàng)新,其唱腔上力改過去那種低沉、哀怨且與做道場相仿的音律,融入地方民間小調,充滿了歡樂。自此,鼓盆歌逐步走出“圍城”,進入茶樓、書場,成為湘北地區(qū)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曲藝。

吳清華出生于澧水河畔的合口鎮(zhèn),自幼就喜歡聽湘北大鼓,當年為了拜師,每天從合口鎮(zhèn)步行數(shù)十公里到新安鎮(zhèn)學藝,師父在臺上唱,吳清華就在臺下學,寒來暑往。最終,師父認可了這個專一的女孩,一旦有活動,都會帶上吳清華。吳清華也逐漸成了師父最出色的弟子。

“其實鼓盆歌是需要沉淀的,一人一鼓兩根棍,一個人一個舞臺,要讓下面觀眾喜歡,其唱腔一定要師父反復斟酌才讓過?!眳乔迦A告訴記者,群眾的耳朵是評價鼓盆歌藝人的唯一標準,唱腔不光要符合音律特點,語言也要有藝術美感。

58歲的熊波濤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九澧漁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出生于臨澧縣佘市橋鎮(zhèn),自幼師從澧水流域知名鼓書藝人金行文(已故),雙修九澧漁鼓和鼓盆歌,后因受到市場和受眾等因素制約,專門從事鼓盆歌演唱。為保護傳承好九澧漁鼓,從2016年開始,熊波濤又重拾漁鼓筒,踏上了清貧又艱辛的傳承之路。

九澧漁鼓起源于戰(zhàn)國末年,始稱“乓乓”。成形于唐朝時期,成熟于明末清初,因為漁人所好,故稱漁鼓,又因流行于澧水流域一帶,繼而稱為九澧漁鼓。九澧漁鼓藝人演唱時,左手抱筒并執(zhí)牙板和鈸,右手大拇指與食指執(zhí)筷子擊鈸,其他三指拍鼓。九澧漁鼓演唱書目多以歷史故事為背景,如《封神榜》《說唐》《楊家將》等,加上現(xiàn)代編寫的《林海雪原》《新兒女英雄傳》等唱本,新老書目多達五百余本。九澧漁鼓道具配置、唱詞風格都留下了楚文化痕跡,特別是唱詞講究、章句整齊,這都是受楚辭影響。九澧漁鼓藝人集演唱、打擊樂伴奏于一體,“唱、念、做、打”皆為一人同時操作。

“當年我們在師父那里學藝,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很關鍵,師父不光對唱腔中的發(fā)音一個字一個字地糾正,還要求我們每天反復練習?!毙懿寡?,一個人一臺戲,是需要堅持與信仰的,無論是九澧漁鼓還是鼓盆歌,希望年輕人能摒棄雜念,沉下心來,把這些老祖宗的精華傳承下去。

不僅是一門手藝的傳承

千張是常德一帶頗具特色的傳統(tǒng)菜品,在市域各地均有分布,歷來以臨澧縣修梅鎮(zhèn)楊板橋社區(qū)生產的千張最為有名。7月17日,記者慕名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千張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唐曉軍的豆腐作坊。

傳承人唐曉軍(左)和徒弟制作千張豆腐.jpg

記者見到唐曉軍時,他正在豆腐作坊里忙碌。中等個子、快人快語、精明能干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楊板橋社區(qū)位于臨澧縣東北部10.5公里處,距澧水河僅1公里,千張制作歷史悠久。據(jù)1983年出版的《湖南古今地名詞典》載:“楊板橋,清光緒《湖南通志》錄此地名。泉水溪源出古老山下泉井,取其水制作千張豆腐,清醇細嫩,久負盛名”?!杜R澧縣鄉(xiāng)鎮(zhèn)簡志》稱:“楊板千張風味獨特,歷為貢品?!?/p>

千張制作是唐曉軍的看家本領,他做出來的千張,就像一張張宣紙,無論怎么揉捏都不會破損。目前,唐曉軍家的豆制品大多被市城區(qū)、縣城區(qū)酒店、食堂訂走,剩下零售的不到中午就賣光了?!澳呐率枪┎粦?,我都堅持做限量的手工豆腐。只有遵循祖輩的法則,純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喚起屬于豆子的無窮美味,才能讓消費者吃到真材實料的豆腐制品?!?唐曉軍一臉認真地說。從業(yè)30多年來,從磨漿、煮漿、開漿,到切塊、鹵制、攤涼,每一道工序,唐曉軍和妻子都親力親為,絕不走樣。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唐曉軍經營的傳承場所分工更加細化,分離出備料、制作、運營3大工種?!扒д芍谱骷妓嚹苡薪裉欤顜涂h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幫助支持。”幾年來,縣非遺保護中心為其積極宣傳,擴大影響;幫助傳承人開辟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并將其作坊納入省非遺扶貧就業(yè)工坊,帶動周邊10多農戶脫貧致富。

如今,唐曉軍已帶出了20多個徒弟。“我將進一步加大技藝傳授力度,擦亮‘楊板千張’這一品牌。”展望未來,唐曉軍信心滿滿。

一招一式盡顯武者風范

7月17日上午8時,臨澧縣青少年武術健身中心內,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樂曲聲,20多名身著涂氏武術服裝的孩子們開啟了一天的晨練。出拳收拳,踢腿劈叉,孩子們一招一式,盡顯少年武者風范。

“臨澧縣青少年武術健身中心由涂氏武術縣級傳承人劉洪波創(chuàng)辦,系統(tǒng)開展涂氏武術教學和文化傳承。”該縣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說,涂氏武術起源于明朝初期,主要流傳在臨澧縣新安鎮(zhèn)及周邊縣市、江西南昌和浙江溫州等地,其拳法快、穩(wěn)、準、狠。長期訓練,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延年益壽。

作為涂氏武術傳人,涂昌榮、劉宏波、譚建設、冉德喜、涂運華等始終以傳承和發(fā)揚涂氏武術為使命,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武術活動,提升涂氏武術的社會影響力。

近年來,涂氏武術協(xié)會先后挖掘整理出版《涂氏武術》書籍;組織涂氏武術協(xié)會會員、臨澧縣青少年武術健身中心學員代表積極參加市七運會、市八運會、常德市陽光聯(lián)賽等比賽,獲得了多枚金牌;大力配合縣文化館、縣非遺保護中心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的節(jié)日等非遺宣傳展演活動;認真開展武術進校園活動,涂氏武術協(xié)會、縣青少年武術健身中心先后在縣第一完全小學、縣實驗小學、縣丁玲蓮花學校、烽火中學、陳二中學、佘市中學等中小學校組建了武術社團,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涂氏武術,受益學生上萬人。

“在一招一式的練習中,孩子們既鍛煉了身體,也磨煉了意志,增強了自信心,豐富了課余文化生活?!闭劶昂⒆拥耐渴衔湫g習武經歷,家長們贊不絕口。

“涂氏武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眲⒑椴ㄕf,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將一如既往讓更多年輕人對涂氏武術感興趣,讓更多青年人喜歡上涂氏武術。

古風遺韻綻芳華,七月的安福大地,一片生機勃勃。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道水歡歌·春夏季村晚進景區(qū)、進社區(qū)、進學校、進企業(yè)、進軍警營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群眾對文化藝術的熱情水漲船高。臨澧縣委縣政府趁勢而上,圍繞“興產業(yè)、連紅線、建新區(qū)”工作部署,庚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抓精品節(jié)目、抓各項賽事、抓項目申報、抓演出市場,高質量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譜寫出動人的樂章。

1.采蓮船表演.JPG

1.皮影戲表演.JPG

3.民間吹打樂演奏.JPG

九澧漁鼓市級傳承人熊波濤傳承授徒.jpg

編輯: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