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類資質新聞網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評論 > 正文
【文學評論】從常德走向世界
時間:2023-09-13
來源:尚一網
分享到:

■王永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學藝術界對此早已形成共識。

從字面意思上而言,就是具有民族特點、鮮明民族元素的文化藝術作品不僅僅屬于自己的民族,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產品。

魯迅先生也說過,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常德自古為人文薈萃之地,地域文化為湖湘翹楚,屈原、宋玉、劉禹錫、髡殘等文學藝術巨星閃耀常德。湖湘大地科考僅有的8個狀元常德也占有2席,現當代的文學巨擘沈從文、畫壇泰斗黃永玉也是因沅水的滋潤從常德走向世界。

武陵閣上,凌虛送目,吳楚呼前,青山無數。

被業(yè)界學者稱為在常德土壤上橫空出世的劉明四言近年來廣受好評,它既是常德文脈之繼承,也是詩歌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是常德文化底蘊的應有之舉。

放眼詩歌國度,詩詞作者都以自由之風格、靈動之文筆歌詠心中之想,而常德四言的主創(chuàng)者劉明選擇了以四言詩歌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體裁,比起其他詩歌創(chuàng)作者而言,四言詩歌創(chuàng)作無疑難度更大,更加難以把握,需用更加精煉的語言來達成形式與邏輯上的一致。

在歷史的長河中,用四言詩歌寫作的篇幅不多,但幾乎全為精品。明代學者王世懋在他的詩論專著《藝圃擷余》中,高度評價過四言詩歌創(chuàng)作,例如他對曹植的四言詩歌《朔風詩五章》大加贊賞,說此詩有“始為宏律,多生情態(tài)”的特色。

劉明的四言詩歌自成一體,情態(tài)多變,擁有與詩經一樣的內涵品質。從戊戌年開始至癸卯年仲夏,5年時間劉明創(chuàng)作四言詩歌已逾3000首,從當初的無題到后來的山川河岳、名樓名閣、古村古城、抗疫大事等等,一系列有計劃成系統的創(chuàng)作不僅給作者本人提供了海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還無形間成就了用四言寫中國的景區(qū)、寫中國的古村落,甚至用四言記錄中國歷史大事件的第一人。

就四言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一點不夸張地說,四言詩歌的創(chuàng)作數量,劉明亦是當下中國詩壇第一人。

從常德出發(fā)的四言詩歌經互聯網高效傳播,在業(yè)內已形成“四言現象”,在百度搜索常德四言顯示有847000個結果,搜索劉明四言顯示有186000個結果。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紅網在內的媒體至少有近70家報道了劉明四言作品,這個成績放在哪一座城市、哪一個作者身上,都堪稱奇跡。

常德讓滿山花開書院院長、文化名人張雪翔贊揚在常德成長發(fā)展的劉明四言是中國詩歌的里程碑,是劃時代的杰作。劉明四言以傳統詩歌體裁記錄書寫現代中國,其最大價值就在于將四言詩歌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無形中豐富和成就了當代常德文化的底蘊與特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常德四言也有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底氣。


編輯:周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