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山禪茶習俗起源于湖南省石門縣城東南10公里的夾山寺,后廣播民間,影響海內(nèi)外,迄今已1100多年歷史。
公元870年,夾山祖善會于開山之際,率徒自種自制寺廟茶,從品茗修身的尋常中悟出“茶禪一味”。其理念將飲茶與參禪融為一體,將茶禪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審美意境。他不僅開創(chuàng)茶與禪完美結合的新篇,還會同弟子們逐漸摸索出一套飲茶的規(guī)范程序,習以成俗。宋代圓悟克勤住持夾山七年,在著述宗門第一書《碧巖錄》的同時,進一步將“茶禪一味”的理念發(fā)揚光大,并以其后續(xù)云游歷程,將茶韻禪風流播于江、浙、閩一帶,被眾徒尊為茶禪文化中興之祖。明末清初,李自成禪隱夾山,接受茶禪文化的洗禮,亦將禪茶習俗承上啟下。
夾山禪茶,自古便有一套完整的習俗,分為祭祖開種、齋戒開采、供養(yǎng)開泡、洗心開悟、施茶開化等步驟,通過禪茶習俗對僧俗進行茶禪文化熏陶和心靈洗禮。而夾山禪茶演示程序,冠以“夾山禪茶之道”,旨在彰顯“茶禪一味”理念。其程序共分八道,寄寓著“不比較、不計較、隨緣住、觀自在”的禪茶精神,適應于僧人獨飲、群飲以及僧俗同飲等場合。千百年來,夾山禪茶習俗借助信徒、香客、拜謁者的龐大群體,通過佛事、廟會等管道,源源不斷地流向社會,形成夾山周邊廣大區(qū)域的禪茶種植制作習慣和禪飲習俗,其習俗又衍生出樂善好施的義茶、雅俗相聚的品茶、居家隨緣的飲茶和滲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茶禮等民俗。由于歷史機緣,夾山茶禪文化及禪茶習俗遠播海內(nèi)外,開啟日、韓等國茶道。
夾山禪茶習俗,將生理需求與精神需求融合,具有僧俗一體、雅俗合流、身心并修的顯著特征和較高的文化、藝術、社會、經(jīng)濟及對外文化交流價值。
夾山寺雖幾度興衰,茶禪文脈與禪茶習俗卻不絕如縷,得以傳承保留。石門縣委、縣政府對“茶禪一味”及其禪茶習俗高度重視,在1992年修復夾山寺、恢復寺廟香火的同時,弘揚“茶禪一味”的文化理念、加大對夾山禪茶習俗的保護力度,為人民群眾提供頗具正能量的精神食糧。
2016年,夾山禪茶習俗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來源:常德市文化館 石門全媒
手繪/資料整理:湯雅茜